3月29日,中国记协举办新闻茶座,邀请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介绍和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,并与境内外记者、驻华使馆新闻官进行交流。
董煜简要回顾了过去几年中国经济整体运行情况,并就当前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。交流过程中,还与中外记者就民营经济、数字经济、中美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。当天,共有80余位境内外媒体记者和使馆官员参加了活动。新华社、央视、中新社、中国网和香港星岛日报等媒体进行了报道。
茶座会现场
关于民营经济
有记者提问,今年我国民营经济复苏的态势如何,在美欧经济衰退加剧的情况下中国民营经济的机遇在哪儿?
董煜表示,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心和预期,要多发声打消民营企业的顾虑。中国政府坚持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对民营经济的态度是坚定的、鲜明的,一直不断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举措。在过去几年中,由于受到外部环境影响,围绕反垄断、教培治理、讯息安全、共同富裕等问题,市场上出现一些片面的、错误的解读,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遇到一些阻碍。民营企业找准自身定位,坚持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,未来在国内外市场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。当前各方面迹象都显示,民营经济的信心正在恢复当中,相关部门也在密集释放积极信号,以政策的确定性来对冲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。
数字中国建设
针对记者提出的如何看待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及其前景的问题?
董煜表示,发展数字经济是中国“十四五”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。2月27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》,释放出中国将全面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的鲜明信号。要推进数字化发展,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问题,包括网络基础设施、算力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等。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,数据安全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。未来中国将构建更加多元共治的网络空间环境,持续推动数字企业的革新,让数字技术应用到社会发展、政策、文化、生态环保等诸多领域,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数字经济发展中。
“包括打造一些数字经济比较好的产业集群,不光是一两个企业,一些地方可以将产业链条延伸,让更多的企业能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,加入到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当中来”,董煜说。
董煜指出,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分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,能够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。数字基础设施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“大动脉”,继续完善国家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总体布局,可以为区域、城镇化领域重大战略的落地铺就数字化底座。
经济双循环等
此外,董煜还就中国经济双循环发展模式、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等问题作了回答。
董煜表示,中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措施稳定国民经济,只要市场主体信心得以恢复,一些经济发展上的技术性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。在中国经济复苏的过程中,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势必上升,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。
内容来源:新华社、光明日报、中国新闻网、星岛日报